中华医药出版社 官网/中华医药专业期刊 官网

主办 中华医药出版社/中华医药杂志社
協办 澳台港中医师联合促进会/港台中医师公会联合会/澳门新华中医内科協会等單位
(医学博士卢致鹏教授的专病专方专剂专治专药著作系列(续521)—-以上文章由:港台中醫師公會聯合會會長盧致鵬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美國國際醫藥大學、馬來西亞林肯大學學院等地教授、碩導、博導,天文堂中西醫醫療中心院長、港澳名醫等職稱所提供。
发布时间:2022-09-12    浏览:0

  (医学博士卢致鹏教授的专病专方专剂专治专药著作系列(续5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肝郁脾虚

  証候:纳差不思饮食,或嗜食异物,焦虑不安,情志郁抑,恐惧自卑,寡言沈默,或烦燥胸闷,乏力神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与主方:健脾疏肝。 逍遥散(当归 白芍 柴胡 茯苓 白朮 甘草 生姜 薄荷)等加减用之。

  《临床应用体会及思维》临床医生可肝郁肝胃不和的情况下,参酌脾虚的辨証思维,临床使用“肝郁”加上“脾虚”的辨証方药来思考本証型的辨証论治,以求合乎中医独特的全体医疗辨証法,确切病机,对症下药,方为上道。故临床医生可参酌下列方剂加减,灵活运用,使得病情可早日迎刃而解:

  1.如见“胃脘胀痛而见肝胃不和証,其痛常连及胸脇,攻痛斥注,甚则两脇瞋痛协逆不已,纳差反胃或嗳气频作,呕逆溢酸或呃逆吐酸,痞满吞酸或嘈杂或食下易胀满诸感,或食积不下,腹胀纳呆烦闷或胸闷不畅诸症,苔薄白或薄或弦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濡滑或弦滑或沈弦者”,则宜采用:加味柴胡疏肝散[1]加减方(《景岳全书》[1])、加味逍遥散[2]加减方(《和剂局方》[2])、加味黑逍遥散[3]加减方(《医略六要》[3]),或另合上加味四七汤[4]加减方(《和剂局方》[4]),亦可参酌:加味枳实导滞丸[5]加减方(《内外伤辨惑论》[5]),诸药合剂,以奏得其:疏肝理气,安中和胃,健脾消肿,去痞开胃,养血滋阴,养血柔筋,消食化积,和中止痛,降逆止呕等效;若兼见妇女精血亏虚,久病体虚,不能濡养肝经者,则宜另合上:加味一贯煎[6]加减方(《柳州医话》[6]),或另合:加味参苓白朮散[7]加减方(《和剂局方》[7]),诸方合用取得:柔筋利肝,养血润燥,安中健脾,去郁消积,和血养消肿,降逆止呕,行滞调经等效;

  2.如见患者“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或肝郁脾虚血少诸証,反作呕逆或呕吐吞酸,嗳气频传,心下痞满,脘腹胀满,吞酸嗳腐溢臭难闻,脾胃中焦不舒气滞气郁诸症,舌苔薄或黄或红或薄白,脉弦或数滑或濡滑或弦滑或沈滑或弦数者”,则宜采用:加味左金丸[8]加减方(《丹溪心法》[8])、加味参苓白朮散[9]加减方(《和剂局方》[9]),或合上:加味半夏厚朴汤[10]加减方(《金匮要略》[10]),或另合上:加味四逆散[11]加减方(《伤寒论》[11]),或另合上:加味实脾饮[12]加减方(《剂生方》[12])、加味金铃子散[13]加减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3]),诸剂合参,同舟共奏:去积消痞,实脾健胃,安中和肝,行气止痛,消食行滞,化郁去瘀,降逆止呕,去腐调中,利肝降逆等效;

  3.如见患者身染“嗳气呃逆见肝胃不和或肝胃脾虚証,出现气逆上升横阻不上,阻膈喉肺或吞咽困难或气顶难消或气宣不畅诸症者,出声嘶哑难听或稍浊音降如鸭鸣,或声带不开音展难出,心下痞闷,嗳气呕吐纳差食少诸症,呃逆频作,胸闷脇胀,腹脘胀痛或腹痛气滞胀痛诸症,时感胸口气闷难耐,或心烦气滞易怒,舌质尖红或红,舌苔薄白或薄或微黄,脉弦或弦数或沈弦或濡滑或细濡者”,则宜采用:加味丁香柿蒂散[14]加减方(《症因脉治》[14])、加味实脾饮[15]加减方(《济生方》[15])、加味四逆散[16]加减方(《伤寒论》[16]),或另合上:加味柴胡疏肝散[17]加减方(《景岳全书》[17]),诸药合方,以求得:和胃利肝,安中健脾,去痞消食,纳食健运,降逆止呃,除烦通胀,行气解郁,宣滞安中等效;若兼见脾虚或阴虚纳差食欲不佳或不食者,则亦可另行合上:加味化积丸[18]加减方(《杂病源流犀烛》[18])、加味中满分消丸[19]加减方(《兰室祕藏》[19])、加味左金丸[20]加减方(《丹溪心法》[20])、加味百合固金汤[21]加减方(《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 [21])、加味滋水清肝饮[22]加减方(《医学己任篇》[22]),诸药合用,以取得:消食化瘀,去积行滞,解郁健脾,和胃降逆,除痞止烦,平呃消痈,去胀健运,行气止郁,舒脾和中,化浊消满等效;;若见心下痞程度加重者,则可采用:加味生姜泻心汤[23]加减方(《伤寒论》[23])、加味甘草泻心汤[24]加减方(《伤寒论》[24])、加味半夏泻心汤[25]加减方(《伤寒论》[25]),等酌而视証何逆随方单方或多方参酌齐审治之,总之以临床见症,随症辨証施治为治疗原则;

  4.如见患者“嗳气呃逆心下痞硬胃反纳差诸症而见肝胃不和証、肝胃脾虚証者,则易出现气逆上升或反作不下,或横逆阻滞于上或阻膈喉肺难通或涩塞吞难,气宣不畅,出声嘶哑难听,胸闷脇胀或闷逆不下,或腹脘胀痛或腹痛气滞胀痛诸症,时感胸口气闷难耐者(类结胸者),或心烦气滞易怒,舌苔薄或薄白,脉弦滑或细濡或数滑或弦者”,则宜采用:加味左金丸[26]加减方(《丹溪心法》[26])、加味丁香柿蒂散[27]加减方(《症因脉治》[27])、加味金铃子散[28]加减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28]),或另合上:加味柴胡疏肝散[29]加减方(《景岳全书》[29])、加味丹栀逍遥散[30]加减方(《薛氏医案》[30]),诸药合济,以求得:去郁舒肝,健脾止呕,安中降逆,止呕和胃,消痞通胀,行气宣滞等效;如见痞闷日甚,或日益气滞郁闷诸症者,则亦可考虑合上:加味半夏泻心汤[31]加减方(《伤寒论》[31]),合上:加味四逆散[32]加减方(《伤寒论》[32])、加味当归龙荟丸[33]加减方(《宣明论方》[33])、加味藻药散[34]加减方(《証治准绳》[34]),诸方合济,共奏:利肝和脾,安中降逆,去痞消积,宁心行滞,散郁舒浊,止呕调经,养血滋脾等效;

  5.如见患者突染“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或肝郁脾虚等証,横逆犯胃连及脾,脾失健运,胃反纳差呕吐吞酸,心下痞硬满,嗳气呃逆反胃斥浊,脇胀胃痛诸症,或作泄泻肠鸣下坠痢疾不舒者,舌质尖红或红或淡,舌苔薄或薄白,脉沈弦或细弦或洪数或弦或弦滑或弦濡者”,则宜采用:加味黑逍遥散[35]加减方(《医略六要》[35])、加味四逆散[36]加减方(《伤寒论》[36])、加味痛泻要方[37]加减方(《丹溪心法》[37]),酌而参用或诸方合奏,以达:利肝和胃,降逆止呕,舒脾抑肝,舒痞通浊,止呃消胀等效;如兼见脾虚益甚者,则可宜另合上:加味丹枙逍遥散[38]加减方(《薛氏医案》[38])、加味六和汤[39]加减方(《医方考》[39])、加味六君子汤[40]加减方(《妇人良方》[40]),或合上:加味白朮汤[41]加减方(《景岳全书》[41]),诸方合用,以达其:舒脾和胃,安中止呕,益荣养血,降逆止呃,化滞行瘀,解郁消胀,和荣益卫等效;

  6.如见病患“胃痛呕吐中见肝胃不和或肝郁脾虚証,则临床常出现胃反纳差嗳气频作呕逆吞酸等症,痞满难下,胸脇苦满闷浊凌逆疼痛诸症,或食欲减低或食滞不消或难化纳呆,心中或连及背后烦闷不安,气阻中焦难畅郁闷诸症,舌边红或舌尖红或红,苔薄白或薄腻或苔薄,脉弦数或弦细或滑数或沈细或濡数或弦滑或沈滑等状者”,则宜采用:加味枳实消痞丸[42]加减方(《兰室祕藏》[42])、加味枳实导滞汤[43]加减方(《通俗伤寒论》[43])、加味四七汤[44]加减方(《和剂局方》[44]),诸方酌而参用,或合用取奏,以达其:导滞疏肝,和胃理气,安中舒脾,消痞去胀,降逆止呕,消积助化等效;如兼见积食益滞者,则宜再合上:加味五磨饮子[45]加减方(《医方集解》[45])、加味参朮调中汤[46]加减方(《卫生宝鉴》[46]),诸剂合参,共奏:消食助化,运谷纳消,调中安脾,健胃和肝,通宣益荣,降逆止呕,理气消痞等效;

  7.如见患者“臌胀病见肝气乘脾,肝逆犯胃,肝胃不和或肝郁脾虚証者,则易现胃滞纳差嗳气痞满,胃气上冲胃反浊逆不舒诸症,临床常显示出脇痛必以胀痛气滞郁斥等一派肝胃不和为主的现象,复加上脾虚不纳或运化失职等功能减退,则易出现肝郁脾虚等証,故常出现疼痛大多走窜,且疼痛程度亦随情志失畅或恼怒失宣调节而加重病情,食少纳呆脾虚纳差等症,或呈面目浮肿,肢体困乏肢嬴等状,舌质暗或薄或瘀,苔薄白或薄,脉弦或弦涩或细涩或沈弦或弦数或滑弦者”,则宜采用:加味香砂养胃丸[47]加减方(《慈禧太后医方选议》[47])、或加味保和丸[48]加减方(《丹溪心法》[48])、或加味胃苓汤[49]加减方(《丹溪心法》[49])、或加味顺气四逆散[50]加减方(《实用中医儿科学》[50]),诸方合奏或参而分用,则可达到:舒脾和肝,降逆止呕,平呃去痞,理气疏肝,除湿散满,行滞解郁等效;若兼见积聚益甚者,则宜另合上:加味香附旋覆花汤[51]加减方(《温病条辨》[51])、或加味化坚汤[52]加减方(《医方集解》[52]),或另合上:加味六磨汤[53]加减方(《世医得效方》[53]),诸剂合参,审慎思辨,共奏取得:散郁消积,化症去癁,消瘕去疣,和胃行滞,除满消痞,利肝散瘀,降逆止呃,消食散肿等效;

  8.如见患者“痞满嗳气心闷呃逆纳差见肝胃不和証,或肝气犯胃肝郁脾虚者,则出现痞满胸痛,恶心呕吐,心烦易怒,情志失畅,胸闷膈滞,嗳气吞酸,肠鸣腹痛腹泄或肠殇诸症,舌质暗或薄暗或薄白或薄黄或薄,脉弦或细濡或细涩或弦沈或弦数或弦滑或沈数者”,则宜采用:加味半夏厚朴汤[54]加减方(《金匮要略》[54])、或加味厚朴温中汤[55]加减方(《内外伤辨惑论》[55]),或另合上:丁香透膈散[56]加减方(《症因脉治》[56]),或再合上:加味顺气导痰汤[57]加减方(《类証治裁》[57]),诸方合奏,以达:降逆止呕,消痞和胃,行滞疏肝,理气舒脾,安中去瘀;若嗳气痞满心闷加重者,则宜另加上:加味半夏泻心汤[58]加减方(《伤寒论》[58]),合上:加味加味二陈汤[59]加减方(《中医妇科治疗学》[59])、加味香附旋覆汤[60]加减方(《温病条辨》[60]),诸剂共参,详细审慎,辨証清楚,共奏:消积除痞,去满消胀,和胃舒脾,安中行滞,降逆止呕,平呃利肝,通塞升清,纳化去浊,化痰消肿等效;

  9.如见“妇女月经不调见有肝胃不和証、肝郁脾虚証者,临床常出现经期或前或后,经行瘀阻不畅诸症,经痛,经滞经乱,胃脘闷浊不舒或纳差呕逆痞满胀气诸症,胃反不舒胃内痉挛抽风或拘挛,嗳气频传,小腹胀满或腹中疼逆胀痛诸症,气滞乳痛乳胀或乳痈,胸脇疼痛胀闷不舒或结胸诸症,情志失畅易发脾气,易怒狂张或心烦抑郁不展,舌质尖红或红或有薄黄或薄白或厚腻,脉弦细或细濡或沈细或弦或弦滑或弦数或滑数”,则可采用:加味逍遥散[61]加减方(《和剂局方》[61])、加味补气运脾汤[62]加减方(《杂病源流犀烛》[62])、或合上:加味参朮调中汤[63]加减方(《卫生宝鉴》[63]),诸药合剂,共奏以求:安中和胃,降逆行滞,解郁调经,养血荣筋,消食化积,调和荣卫等功;若兼见心心下痞闷加重或呕逆者,则宜另加上:加味半夏泻心汤[64]加减方(《伤寒论》[64]),合上:加味参苓白朮散[65]加减方(《和剂局方》[65])、加味枳实导滞丸[66]加减方(《内外伤辨惑论》[66]),或另合上:加味苍附导痰汤[67]加减方(《叶天士女科》[67]),合参共奏:调经消肿,行滞止呃,除痞止呕,去滞利膈,安中舒脾,行滞降逆,宽胸散郁,健肝和胃,泻实宁心等效;

  10.如见病人身患“嗳气痞满纳差反胃见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証,或肝气犯胃証,则易出现脇痛气胀气痛,心胸不舒难展或展而不宣,气滞冲头,阻肺塞道涩滞不畅,膈塞道阻,胸闷阻滞,气疏不透,咳嗽气闷,胃脘胀满涩痛胃挛诸疾,腹痛肠鸣,呕吐酸乏泛溢,胀痛连脇或背后紧硬不舒,舌质微红或红或白或薄白,苔黄或腻或厚腻,脉洪数或弦细或细濡或濡缓或弦或弦滑或弦沈或弦数者”,则宜采用:加味柴胡疏肝散[68]加减方(《和剂局方》[68]),合上:加味半夏厚朴汤[69]加减方(《和剂局方》[69])、加味实脾饮[70]加减方(《剂生方》[70]),及另合上:加味芳香化浊法[71]加减方(《时病论》[71]),或另合上:加味枳实导滞丸[72]加减方(《内外伤辨惑论》[72]),诸剂合参,同思共审,以达求得:宁心散郁,消食化积,助纳养荣,止呕息痉,降逆行气,芳香化浊,降逆止呃,除痞和胃,舒脾安中,调经散滞等效;

  11.若见病患“妇女带下诸症见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诸証,则常见黄中带滞浊或灰白相间,臭腥难闻,绵绵不絶,或流黄水,或带溢异色相杂,或挟血液,忽患而至,阴中浊热或阴痒难忍,或搔之益痒如扰心头,易发脾气,嗳气吞酸纳差交杂频作,痞满胸闷,情志积郁,郁闷难消,情绪低落,口臭口干,心烦困扰烦闷不休者,舌尖红或微红或红或红绛,苔厚腻或腻或干或裂或有纹粗干燥,脉弦数或洪数或沈数或细数或弦滑或滑濡或细濡等状者”,则宜采用:加味龙胆泻肝汤[73]加减方(《医宗金鉴》[73]),或合上:加味祛暑调元法[74]加减方(《时病论》[74]),或合上苍附导痰汤[75]加减方(《叶天士女科》[75]),或合上:加味大柴胡汤[76]加减方(《伤寒论》[76]),或另合上:加味大七气汤[77]加减方(《医学入门》[77]),诸剂合参,细审病情,揉以时度,共奏:消食纳积,除痞去郁,安中健脾,利气降逆,行滞消痈,泻热除烦,疏肝清热,利湿解郁等效;

  12.如见患者身染“呃逆嗳气纳差痞满病见肝胃不和証或肝郁脾虚証,则易常出现胃腹脘痛脇胀或滞浊不消诸症,或闷痛凌心反作或难耐气郁气痛诸症,或心胸部气滞不宣,郁滞阻胃,胃气上逆诸症,呕吐痞满吞酸嗳气频作,腹胀肠风不消,腹泻或祕结或难出者,舌尖红或微红或红,苔薄白或薄或厚腻或薄黄,脉弦细或弦滑或沈细或濡细或弦濡细或沈滑或沈弦者”,则宜采用:加味枳实导滞汤[78]加减方(《通俗伤寒论》[78]),或合上:加味橘皮竹茹汤[79]加减方(《金匮要略》[79]),或加味实脾饮[80]加减方(《剂生方》[80]),或合上:加味四七汤[81]加减方(《和剂局方》[81]),及另合上:加味柴胡疏肝散[82](《景岳全书》[82])加减方,或另合上:加味兰香饮子[83]加减方(《张氏医通》[83]),诸方合参,共济思齐,以奏:通心悦脾,除痞宽胸,利气降逆,行滞安中,去痈解郁,和胃止呕,平呃利肠,通膈利肝等效。故,由上可知,医者宜仔细辨証清楚,详细探因求源,以确病根,并期望作为专科专方专剂专治专病专方专药专法等专科系统论述及准备。

  作者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学博士卢致鹏教授的简介

  卢致鹏,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天文堂中西医医疗中心院长,任职:广州中医药大学、美國國際醫藥大學、馬來西亞林肯大學學院等地教授,硕导、博导等职(具:临床专业博导、中药植物学博导、中医内科学博导、中药学博導、方劑學博導、針灸學博導、婦科學博導、診斷學博導、腫瘤學博導、炮制學博導、藥理學博導、脾胃科博導、肝腎科博導...等)。现为:澳台港中醫師聯合促進會總會會長、港台中医师公会联合会会长、澳门新华中医内科协会会长、多个医生专业团体会长及副会长,并担任多个世中联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及副主委等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已近40年,着有:《中药植物学》第一册至三册、《老人痴呆.脾胃疾病研究》上下册、《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专病专方专剂专治专药系列研究)等丛书多套,公开发表论文六佰余篇,获“港澳名医”职称。现为:天文堂中西医医疗中心院长,专长:肝胆脾胃科、妇科、肿瘤科、中西医结合科、男科、针灸科等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天文堂中西医医疗中心 的简介

  系于1973年由台湾省中药植物生产促进会、宽达中药植物产销部、信心中药植物产销部、台塑企业、澳门台塑集团有限公司、港台中医师公会联合会共同创办,于2018年成立珠海天文堂中西医医疗中心,为一所历经数十年历史经验的专业医疗中心;

  本院由创办人卢致鹏教授率领专业团队负责经营,院内采用中医顺向疗法结合西医现代化科技的中西医医疗技术,成立至今以促进民众身体健康为使命,秉持兼爱、专业、诚信、学习的核心价值,达成推广中西医医疗技术,成为中西医医疗学术中心的愿景为目标,广受海内外人士认可,并获得港澳名医称谓;

  澳门地址:

  澳门慕拉士大马路1-C,1-D号锦兴大厦地下E座

  预约电话:

  853-66773268

  珠海地址:

  珠海市香洲区红山路110号

  预约电话:

  0756-2533776

  中山地址:

  天文堂中西医结合(中山)门诊部

  中山市东区柏苑新村芙蓉阁第7幢第1、2、3、4卡,第6幢第5卡

  商铺、第6幢第5卡商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卢致鹏教授简介: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内科(肝、肾、脾、胃)妇科、肿瘤科等病症,在内科慢性疾病及妇产科病症的治疗与调理有独到的经验;

  学经历:

  * 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学(中医临床专业)医学博士毕业

  * 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中医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临床专业博导、中药植物学博导、中医内科学博导、中药学硕导)

  现职:

  * 天文堂中西医医疗中心院长

  * 港台中医师公会联合会会长

  * 肿瘤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

  * 肝炎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

  * 肝胆科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

  * 肾科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

  * 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会长

  * 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会长

  * 妇科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

  * 大肠癌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

  * 针灸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

  * 儿科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

  * 内科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

  * 脑病治疗专业委员会会长

  * 澳门新华中医内科协会会长

  * 台湾省中药植物生产促进会会长

  * 澳门政府注册中医生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资格証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执业証书

  * 中华医药社长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山庄温泉疗养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膏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绿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 副会长

  * 北京中西医慢性病防治促进会全国中西医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医疗环保分会 副主委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 副会长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分会会 副主委

  *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传统医学特色评鉴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执照: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注册中医生(W-0025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资格证书(证书编码:第201144141131520200000000MAC号证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执业证书(证书编码:第141440400001639号证书)

  *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Name of Business /Registration(HK):LU CHIH-PENG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 Certificate

  论文:

  * 《慢性胃炎1097例辨证要素研究与频数变量聚类分析》,中医药通报,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2009年,4月刋出版

  * 《慢性胃炎124例基本证候变量聚类分析》,中医药通报,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2007年,12月刋出版

  *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82例观察》,中医药通报,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2007年,4月刋出版。

  著作:

  * 《中药植物学》第一册,主编主笔

  * 《中药植物学》第二册,主编主笔

  * 《中药植物学》第三册,主编主笔

  《老人痴呆.脾胃疾病研究》上册,副主编主笔

  * 《老人痴呆.脾胃疾病研究》下册,副主编主笔

  *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研究及其緃横观》全册,主编主笔

  *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要素研究》全册,主编主笔

  *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要素深入颇析参详论述》全册,主编主笔。

  * 《中医、中西医结合对肿瘤治疗现况展望概述》全册,主编主笔

  * 曾担任中华医药专栏医生主编主笔..

  * 《卢致鹏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之经验思路传承颇析》全文,主编主笔

  *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专病专方专剂专治专药著作系列研究)

  (旗下门诊部医疗机构):医疗中心;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

  澳门天文堂中西医医疗中心

  天文堂中西医医疗中心(旗下)天文堂中西医结合(中山)门诊部

  天文堂中西医医疗中心(旗下)(珠海)中西医结合诊所 等地负责人